香书小说 > 其他小说 > 诗相 > 第二十四章《歌》
最新网址:www.xbiqugu.net
    歌曲,抑或用高雅的词汇音乐,由歌词和旋律有机组合而成的听觉意象,是日常生活中最能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,也是艺术家对人世间的感受及迸发情感的真实反映,更是普及度最为广泛的艺术,一首歌抑或一支乐曲,都有其独特的蕴意和内涵,通过音乐的方式,它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,引发共鸣和产生共情。音乐、歌曲是众多艺术形式中最为平民化的,而艺术形式中的雕塑绘画、电影戏剧、舞蹈表演、书法等,都是需要千锤百炼的经历,学唱歌是最为简单的,只要声带音质好,高歌一曲都是很容易的事情,儿童听着歌曲自然而然就可以学唱,当然成为艺术家同样需要千淘万漉的辛苦。近些年来,人民物质生活得到巨大进步,精神世界也开始同步得到提升,艺术学习热应运而生,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父母,为了弥补自身缺乏艺术素养的遗憾,纷纷大手笔投入孩子的艺术教育当中,使得孩子们放学后,还有学不完的绘画、舞蹈、钢琴等,周末还不得尽情的放松休息,要送去各式各样的艺术班学习,当然在艺术热崛起的时候,篮球、足球、网球等热门的体育项目也开始风靡,但只有音乐、歌曲最容易为大众所触及到,致使古今的热度相差无几。

    今日我们所欣赏到的古诗词,在古代多是以歌的形式演唱出来的,最为有利的例证是唐代教坊曲发展成为词牌名,在中国古代,不合乐的成为诗,合乐的称为歌,不过现代统称为诗歌,如我们经常称为文学瑰宝的唐诗宋词,则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诗歌。唐宋时期的诗歌一般有比较高的格律要求,且有诗言志、词抒情的说法,他们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,犹如歌曲一样是抒发人内心感受的艺术表现形式,传统诗歌需要作者掌握娴熟的艺术技巧,按照韵律要求,用精简凝练的语言,严密的章法以及充沛的情感,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意象体现能力,进而集中表现作者或者人类精神世界。提及诗歌抑或诗词,最让人容易想到的是唐诗宋词,因为唐宋时期的文学达到了古典中国时期的巅峰,不过早在先秦时期,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便已成型,且影响后世的诗歌文学发展,乃至影响到唐宋时期的诗歌发展。

    翻阅《诗经》三百篇,常有风、雅、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、比、兴三种表现手法,直到今天,赋、比、兴三种手法依然在现代诗歌文学中适用,而风、雅、颂为代表的诗歌形式慢慢开始演变。先秦时期,中国古代文学以《诗经》为代表,其次为《楚辞》,演变至秦汉时期,逐步有了古体诗和辞赋,因此有了诗词歌赋概称传统中国文学,据学者考究得出,直到东汉末期《古诗十九首》的出现,形成了唐诗的雏形,在此期间,政府里面有个名叫乐府的机构,负责收集民间百姓演唱的民歌,那时很多篇目便采用“歌、辞、行以及歌行”为题记载流传,如我们熟悉的天苍苍、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,便是以敕勒歌为题,辞以《木兰辞》和汉武大帝《秋风辞》为代表,歌行以曹氏父子的名篇《短歌行》和《燕歌行》为代表,这些标题的古诗,演变至唐代还有一定的市场地位,如唐代诗人高适以《燕歌行》为题作诗。如今,很多传统的诗歌作品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,反倒是唐诗宋词还可以熠熠生辉,得到广泛的追捧,不过不可否认的是,古代很多逐步淹没的诗歌是唐诗宋词的源头,上面几首出自秦汉时期以“歌”为题的古诗,甚是感觉值得以飨喜爱诗歌文学的朋友。

    对中国象棋有所了解的人,都清楚对战双方的分界线内写着“楚河汉界”四个古体字,这四个字出自秦朝末年的历史典故,即持续了四年的楚汉争霸,严格来说未足够四年,对战的双方分别为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帝刘邦。以成功论,汉高帝刘邦无疑是胜利者,以后世知名度角度看,由于文学作品和影视电影的传播作用,创立大汉王朝的刘邦,好像还逊色于失败者项羽,造成刘邦声誉知名度不如项羽的根源,想必与司马迁的历史巨作《史记》有关,司马迁就个人倾向来看必然是“同情”项羽的,以《项羽本纪》为题记载项羽的英雄事迹,拔高评价的态度描写项羽,这个倾向影响后世两千多年。楚汉争霸中失败的项羽,在四面楚歌的垓下,自忖不能脱身,向部下哀叹的表示,八年起兵经历经历几十余场战斗未曾败北,遂可称霸天下,如今被困,不是不会打仗,而是天要亡他,在这样的心境下,写下了他存世作品《垓下歌》。楚汉争霸中成功的刘邦,创建大汉朝,这对形成大一统的中国及华夏文明的延续有积极贡献和深远的影响,中国主体民族称为汉族,语言文字称为汉语汉字,有大一统的汉王朝有莫大的关系。为了稳固初立的王朝,刘邦分封了一批异姓王,最为让人熟知的便是韩信,分封异姓王也带来了后续的难题,王朝稳定发展后,中央朝廷与各异姓王的矛盾越来越深,致使各异姓王相继造反,不过刘邦的政治谋略犹如能够胜击败项羽一般,相继解决了异姓王的叛乱,《大风歌》便是刘邦亲征击溃了淮南王英布后,还军途中顺路经过自己的家乡沛县,将昔日的亲朋好友汇聚一起共饮欢唱时即兴的诗歌作品。

    《垓下歌》

    (秦汉)项羽

    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

    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

    项羽的这首《垓下歌》,句句不离“兮”字,是典型的先秦《楚辞》的写作风格,可能那时语言尚未发展到很丰富的地步,故多用这些语气助词,从首句可可知,到项羽的体能应该是很厉害的,力拔山、气盖世足以反映项羽应该体型魁梧,是个典型北方大汉形象,史记中记录他“八尺余,力能扛鼎”,作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,项羽在古人眼里系“羽之神勇,千古无二”的评价,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,因此这首古诗首句可谓是项羽本领的真实写照。强大的体能固然是了不起的优势,尤其在农业生产时代,更为重要的肯定是头脑,犹如现代社会一样,强大体能在脑力聪颖的加持下,方能发挥更多的效用,不了解历史真相的人会误以为项羽只有匹夫之勇,其实这是对项羽的误解,破釜沉舟与背水一战的典故足见项羽有谋略。《垓下歌》第二句“时不利兮骓不逝”,项羽对于自己最终败北而亡的原因归咎于天命,虽然是消极的看法,但也有一定的道理,好比是楚汉争霸初期,项羽本来是占优势的,或许是项羽喜欢将战功集中于个人身上,未能提携一些具有才华的将领,使得初期跟随他的将领相继倒戈,尤其韩信和英布为代表的将领投向刘邦,最终使得楚汉争霸的形势逆转,而项羽兵败如山倒,项羽失败的缘由又好像从他的性格方面寻找一些答案,不过人之性格,消极的去看,或许是与生俱来的。传统评价体系中,成王败寇的评价方式简单直接粗暴,如在描述朱元璋的电视剧中,陈友谅一直是个坏角色形象,而项羽是个例外,他是历史上少有能比成功者更受欢迎的“失败者”,晚唐诗人创作七言绝句《题乌江亭》,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作有《夏日绝句》,高度评价项羽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。

    近四年的楚汉争霸,四面楚歌的项羽被困于垓下,即使被困,他还是带领部分人突围到乌江边,千年后的晚唐诗人杜牧以事迹作诗《题乌江亭》,写到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,在杜牧看来,项羽不应自刎乌江,而是度过乌江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,不过从项羽《垓下歌》看来,被困垓下时的项羽,已经消极悲观了,因此才会感慨如诗中第三句“骓不逝兮可奈何”。项羽被困垓下的悲观情绪,元朝末年起义军领袖之一的陈友谅,国共内战期间的国民党领袖蒋中正,想必会有类似的心态,对于历史上如楚汉争霸抑或争夺天下的人来说,关键时候战败则是犹兵败如山倒,基本上是无法卷土重来了,因为兵败导致士气涣散、人心惶惶,并且起初支持的世家子弟也开始考虑从新押宝进而倒戈相向。项羽在面对自己的失败时,知晓他的霸王事业将要烟消云散,他此时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虞姬,陪伴他南征北伐的美人虞姬,他知道自己一旦身死,虞姬将要面临的命运将会是难以想象的悲惨,于是不禁感叹“虞兮虞兮奈若何”,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,这简短的语句中蕴含着项羽对虞姬刻骨铭心的爱,虞姬知晓处境时也非常悲伤,眼含泪水舞剑自刎而亡。项羽与虞姬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,是这首诗中背后最为人感触的故事,并且这个故事也常出现于西楚霸王的影视作品中,项羽与虞姬的爱情篇幅是必有的情节,尤其是他们相续自刎的场景,这可能是影视文学喜欢鼓吹爱情之美的缘故所致,曾经的辉煌者在四面楚歌的时候,最为放心不下来的,只有深爱的女人,而无数江东父老则是以无颜相见之辞推脱。

    《大风歌》

    (秦汉)刘邦

    大风起兮云飞扬,

    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

    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

    《大风歌》只有三句,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存在,三句是都代表着一个广大的场景与宏阔的心境,都是句句含有“兮”字,或是是他们那个时代诗歌的特色,三句所表现出来的胸襟,都在指向这位作者是帝王的气派。首句大风起兮云飞扬,即大风吹来,浮云飞扬,这里可能寓意群雄竞逐,而天下开始乱也,符合他刚刚亲征平定叛乱的心境,云飞扬的寓意美好,遂被武侠小说《天蚕变》引用为英雄人物的名字。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用威字生动的表明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朝,直接描写出刘邦平定叛乱后的得意心境,让天下不安分的势力重归大汉朝统治之下,而他自己路过故乡沛县,大摆宴席,告诉乡亲父老们,在乡亲们眼中不起眼的他如今荣归故里,八面威风,威加海内。尾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,也就说,即便是出身不显赫的他经历群雄竞逐后,因为得到猛士方能守住四方,使得他荣登皇帝宝座,此次亲征叛乱顺利而返,也是因为得猛士而守好四方。在看似积极含有激情的《大风歌》中,刘邦也透露着悲音,据记载刘邦与故乡沛县亲朋好友欢唱跳舞时,表现出慷慨伤怀,乐极而泣的样子,或许他明白平定叛乱只是稳固他创立大汉朝的一部分,犹如第三句所言,他需要得到猛士守住四方,或许透露着他平定淮南王叛乱后陷入踌躇满志的心境,对自己历经艰辛创建的江山基业透露着内心的忧虑。《大风歌》无疑是帝王诗,帝王诗中除了李煜这个沦为阶下囚写出悲恨不已的诗词外,多数是表现积极情怀的,毕竟成功时都是想着建立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,这时候创作诗歌,必然要言志。

    《易水歌》

    (战国)荆轲

    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

    探虎穴兮入蛟宫,仰天呼气兮成白虹。

    两千多年前的诗歌,很多作品已经失佚,除去项羽《垓下歌》和刘邦《大风歌》外,战国时期的《易水歌》因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让人们熟知。《易水歌》的作者是荆轲,荆轲刺亲王的故事,世人或许有所耳闻,这首诗歌便是荆轲去秦国刺杀亲王前饯别之际所作的一首诗歌,语言简洁直白,却意味深长。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返,风萧萧的将易水河吹的很冷,壮士去了将再也不回来了,说明刺杀亲王的重要任务将是有去无回的,据史书记载,为壮士饯行时,高渐离击鼓,荆轲悲歌,这个场面甚是悲壮,因为去刺杀亲王就像到虎穴和龙宫里一样危险,英勇无畏的气概,仰天长叹都能形成白虹。这首诗歌是作者荆轲受燕国太子丹的委托,准备去刺杀秦王时高唱的悲歌,或许现代人难以理解荆轲为何答应太子丹的请托,因为这个任务完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这个历史典故真假几何不得而知,不过荆轲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则是熠熠生辉,经久不息的流传于世。

    《李延年歌》

    (汉)李延年

    北方有佳人,绝世而独立。

    一顾倾人城,再顾倾人国。

    宁不知倾城与倾国,佳人难再得。

    汉语中,有诸多形容女子姿态和美貌的成语,好比因古代四大美女而起来的闭月羞花和沉鱼落雁,这些成语来源都有典故,同样高度赞美女子的成语倾国倾城,想必是源自汉代的《李延年歌》,这首诗歌是汉代宫廷音乐节李延年的作品,题目直接用其名加上歌字组成,可见在遥远的秦汉时代,诗歌命名较为简单。这首诗歌大意是,北国有一位美人,有用举世无双的美貌,他娴雅而脱俗的性情,不屑与众女为伍,她只要对守城将士瞧一眼,便可令城池失守,倘若对君王送秋波,国家便可惨遭灭亡的风险,宁可是倾国或倾城,也不要丧失获得佳人的好时机,毕竟盛世佳人不可再逢。倾国倾城,形容女子举世无双的绝色美貌,尽管是夸张的说辞,他能留存至今,必有他背后经典的历史典故,据历史记载,这个典故与作者的妹妹有关。李延年之妹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姬,汉武帝素有雄才大略的美誉,然而在女人面前,他俨然和众多的文人墨客一样,会有自己的宠爱倾向,而作为宫廷音乐家的李延年,有机会借助此诗歌将自己妹妹引荐到汉武帝身边,并且妙丽善舞的李延年之妹果然不负所望,得到了汉武帝的宠爱,得到皇帝的宠爱意味将会给家族带来荣耀,这也正是李延年所期望的。

    吸引读者的有时候不是诗歌本身,而是它背后蕴含的意义和深藏的历史故事,其背后不可常人所熟知的典故,往往比诗歌本身更具有魅力,以上几首古老的诗歌,都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,但他们背后的故事,还有着经久不衰的流传度,尤其是西楚霸王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。

亲,点击进去,给个好评呗,分数越高更新越快,据说给香书小说打满分的最后都找到了漂亮的老婆哦!
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:http://wap.xbiqugu.net,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,无广告清新阅读!